物理治療 診斷
(1) 物理治療檢查可檢查前拉測試(anterior drawer test)及距骨傾斜測試(talar tilt test)及內翻測試(Inversion Stress)。
(2) X-光可評估是否有骨折問題,可照距骨傾斜照(talar tilt view),兩腳相差10度以上為有意義。可照向前拉壓力照(anterior drawer stress view),兩側相差3mm 以上為有意義。皆表示韌帶已受傷,最主要是ATF韌帶斷裂。
治療
急性(24小時)踝關節受傷的病人
非急性( 24-72小時)踝關節受傷的病人 處理主要包括壓迫(Compression-彈性繃帶包紮) 及物理治療。
第一、 二級及部份第三級,通常用非開刀治療,冰敷最重要。非開刀物理治療方法包括踝關節支持(ankle support)、TENS Electrotherapy (電療法)、 Hydrotherapy (水療法)、 Laser therapy (激光光療) 、 Ultrasound Treatment (超音波療法)、Splinting and Bracing (矯形支架及支具應用) 等來治療痛楚、肌力強化訓練(muscle strengthen)、位感(position sense)訓練。輕徵者,用拐杖走路即可,厲害者可打短腿石膏(short leg cast)3週,腳最好略背屈(dorsiflexion)及外翻(eversion),使受傷的韌帶癒合在一個較好的位置。腫脹消失後即應開始活動,如踝關節背屈(dorsiflexion)、踝關節底屈(plantar flexion)及肌力強力運動(strengthening exercise)。
第四級第三級受傷如發生在年輕病人,曾有反覆拉傷的狀況,而病人需要良好踝關節功能的病人,應考慮開刀,或確定ATF與CT已斷裂的病人,也要考慮開刀修補,請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。
基本上踝關節本來是一個相當穩定的關節,因此一般踝部韌帶受傷後,仍然有一定的穩定度,運動員能夠很快的再回運動場,但是在此情況下,受傷的韌帶未保護下,未得到適當的癒合,其運動當中仍不斷拉扯,將無可避免將韌帶延長或是以結疤組織癒合。因此韌帶的支持力量會變差,運動時又更容易韌帶拉傷,如此惡性循環,而導致踝關節造成慢性不穩定。開刀方法,對於急性韌帶斷裂,主要是修補韌帶,如果是扯離附著點的斷裂(avulsion tear),則可用Mitek suture Anchor來固定。術後固定3週,再開始踝關節活動及物理治療,6週後,可加強物理治療復健運動。8到10週可完全復原 物理治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