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

文職人員易患肌筋膜疼痛綜合症

都市人長期側頸夾電話、坐姿不良,偶爾出現腰背痛、關節痛等,但部分人關節活動能力並無問題,唯獨按壓肌肉時卻痛到入心,為肌筋膜疼痛綜合症先兆。有專家說,近九成港人有初期病徵,年輕、零運動的辦公室女郎為高危一族。

肌筋膜疼痛綜合症是一種軟組織肌肉痛症,然而不少人將腰背痛、關節痛混為一談。註冊物理治療師吳俊霆表示,患者身體局部會出現壓痛,即患者的關節、神經線沒有問題,但按壓肌肉時,尤其觸及收縮繃緊肌肉的觸痛點,便產生異常的痛楚。他說,超聲波檢查,發現患者的深層肌肉繃緊到好像鐵一樣硬,肌肉好像死了,部分更有肌肉萎縮。

按壓肌肉痛到入心
肌筋膜疼痛綜合症常見於頸、腰、背部肌肉,多數與運動量不足有關。吳俊霆說,超過八成五港人有不同程度的肌筋膜疼痛徵狀,有些人長期保持固定姿勢,如側頸夾電話、不自覺地上身前傾,令肩膊、頸部長期受壓,於是頸項表層和深層肌肉繃緊,連帶肩、頸、背肌僵硬;加上欠缺足夠的運動量,以致血液循環量減少,令肌肉失去彈性,出現缺血性痛楚,嚴重甚至纖維化。

雖然頸梗膊痛已成港人的通病,但多數人寧願自行購買止痛藥、外塗止痛藥膏或按摩,視作一般勞損處理,不會即時求診,延誤最佳治療時間。吳俊霆說,有病人頸後肌肉持續出現疼痛,痛楚甚至延續到頭部,二十四小時都感到痛,完全無法上班,大約有三、四成患者更有精神困擾,如抑鬱、焦慮,嚴重者無法步行。

痛楚加劇無法上班
止痛藥、外塗止痛藥膏或按摩僅治標不治本,肌筋膜疼痛綜合症患者的肌肉較硬,即使按摩後肌肉放鬆,之後又會再次硬起來。

最新肌筋膜疼痛綜合症治療,是採用觸痛點針灸治療法,配合適量的運動練習。傳統的針灸是針對穴位,但新式針灸治療針對痛處的神經線、觸痛點治療,令肌肉解凍,並配合運動練習,強化肌肉,增加血液循環。一般需要約四至六次的針灸療程,配合二至三個月的康復運動,才能夠完成治療。他提醒患者若出現痛楚首半年,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,好難斷尾,復發機會高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