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,尤其是外踝部份。受傷則主要是韌帶拉傷。維持外踝穩定度的韌帶有四條:
(1) 前距腓韌帶(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; ATF)
(2) 後距腓韌帶(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;PTF)
(3) 前下距腓韌帶(antero-inf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;AITF)
(4) 跟腓韌帶(calcaneofibular ligament;CFL)
也因受傷機轉之故,ATF也是踝部最常受傷的韌帶。從生物力學的研究上也證實ATF同時也是當踝關節在內翻(inversion)、底屈(plantar flexion)、內轉(internal rotation)時最容易受傷的構造。
CFL則對任何角度位置的踝部穩定性都有相當的貢獻。CFL受傷機轉主要是過度踝關節背屈(dorsiflexion)或厲害的內翻(severe inversion)。踝部扭傷(ankle sprain)而致外側韌帶傷害(lateral ligament injury)常合併有關節軟骨(articular cartilage)的破壞,而致未來可能發生踝關節的退化性變化而導致受傷後退化性關節炎。
受傷後會馬上疼、腫脹、踝關節無法正常活動。病人常在外踝部有疼痛及壓痛,此經常韌帶受傷之處。
臨床上可分成4級:
第一級(grade 1) 輕微疼痛、腫脹,關節仍穩定。(韌帶 20-50%斷裂)
第二級(grade 2) 中等程度疼痛、腫脹,關節活動略受影響,走路已有
困難,踝關節有較微不穩定。(韌帶50-75%斷裂)
第三級(grade 3) 嚴重疼痛及腫脹,關節不穩定,無法走路,關節活動
度大受限制。(韌帶75-90%斷裂)
第四級(grade 4) 中等程度疼痛、腫脹,踝關節不穩定。(韌帶90-100%斷裂) 物理治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